辽代陶瓷展
前 言
公元10世纪初,契丹族在中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盛的王朝,史称“辽”或“契丹”。在历时二百余年的统治时期内,辽王朝创造了独具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文化,以实用为主兼具装饰美感的陶瓷制品是其重要内容之一。
辽代陶瓷主要包括在辽王朝辖境内烧制的瓷器、釉陶器和素陶器等,造型装饰和工艺技法在保留契丹传统元素的同时,亦广泛吸纳了中原及其他域外文化的优秀成果。著名的鸡冠壶、长颈瓶、鸡腿坛、海棠盘等,造型独特,工艺质朴,是辽代陶瓷中的代表性品种;常见的碗、盘、碟、盏等,既反映出中原诸窑系的特征,又富含率真自然、粗犷大气的本土风格;承袭唐三彩工艺传统的“辽三彩”,图案简洁,彩釉明丽,将中国古代低温釉陶技术推向了又一高峰。
辽代陶瓷被誉为“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”,其内蕴的契丹民族的文化审美、装饰韵味和精神力量,对草原文明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,至今仍予人无限的遐想空间。
让我们走进辽代陶瓷,作一次美的心灵之旅吧!
第一单元 奇姿巧制 别具一格
辽代陶瓷的造型和纹饰具有浓郁的游牧文化气息,蕴含了契丹族特有的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。鸡冠壶、凤首瓶、长颈瓶、鸡腿坛等品种姿态奇异,作为容器既可储水,亦能装奶盛酒,实用性很强,是适应北方草原游牧生活的产物。执壶、净瓶等分别带有一定的雅居和宗教色彩,反映出契丹族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的变革。纹饰题材以本土花卉最为常见,线条简约粗放,体现了辽代陶瓷质朴实用的特点。
第二单元 釉彩纷呈 存素流辉
辽代窑工将中原地区成熟的窑业技术与本土工艺审美相融合,就地取材,创烧了独具特色的釉陶器和素陶器。其中,白瓷深受定窑影响,工艺最为精湛;单色釉陶器属于传统的低温铅釉系统,以黄、绿釉为大宗;白釉绿彩器和白釉黑花器颜色对比鲜明,纹饰率意别致,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;辽三彩集黄、绿、白三种彩釉于一体,艳丽明快,是辽代陶瓷中最华丽的品种;未施加任何釉彩的灰陶器承袭了北方地区原始灰陶的工艺传统,制作朴拙,造型生动,反映了契丹族师古却不泥古的创造精神。
第三单元 南风宋韵 北域集珍
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,辽墓中出土了一批五代至北宋时期的瓷器,均为中原及南方地区著名瓷窑的产品。这批瓷器制作精雅,气韵清新,和辽瓷粗犷雄浑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。其在辽境的陆续发现,反映了辽王朝与中原地区频繁密切的文化交流,表明辽代陶瓷是在学习上述诸窑工艺的基础上发展、壮大起来的,进而对金元两代北方瓷窑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|